苏州吴中区成立了一项规模达50亿元的机器人专项基金,首期出资10亿元。该基金由国资平台吴中金控管理,旨在推动机器人产业的持续发展。吴中区拥有深厚的精密制造基因,区内企业如汇川技术、绿的谐波等在零部件加工领域具有明显优势。一台机器人所需的伺服电机、传感器、减速器等核心部件,在吴中区就能完成闭环生产。
据吴中金控总经理杨冬琴介绍,吴中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依托于其成熟的供应链支持。区内企业可在半径10公里内找到所有配套供应商,大大降低了研发周期和量产成本。吴中区的机器人产业已集聚超过1100家相关企业,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66家,上市公司14家。去年,该地区的产业规模超过1600亿元,占苏州市的比重近四成,服务机器人产量占全国的六成以上,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内资品牌的七分之一。
吴中金控牵头成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吴中区机器人产业基金群,而此次设立的机器人专项基金则凸显“政府主导、产业优先”的特色。基金一期规模为10亿元,将采用“母基金+直投”模式,并与区内机器人领域龙头公司科沃斯、汇川技术、追觅科技达成了明确的合作意向。预计该基金将撬动30-50亿元的资金规模。
与传统市场化基金不同,此次专项基金出资比例可达20%以上,这不仅意味着更大的扶持力度,也赋予了政府更强的话语权,从而精准引导资本流向产业链薄弱环节。为了适应机器人产业的早期特性,基金条款设计更具灵活性,如降低收益要求、延长投资期限等。
在策略上,吴中金控布局了早期方向的子基金,专注于高技术壁垒和全球前沿的技术创新领域,同时也跟踪抗风险的成熟期直投项目。基金的推进节奏非常快,一期基金预计将在年内全部投出,而二期基金也已进入筹备阶段。基金将重点关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人形机器人量产、AI技术平台等“硬科技”领域,同时布局医疗、家庭服务等场景驱动的刚需赛道。
吴中区喊出了“打造全国机器人产业集群第一区”的口号。杨冬琴认为,尽管区内在硬件积累上有先发优势,但在机器人核心技术、算法、人才储备、场景协同等方面仍需努力。为此,基金和平台将致力于弥补这些不足。再先进的技术,缺乏应用场景也是空中楼阁。子基金将与龙头公司合作,提供商业门店、工厂等应用场景,同时吴中区还会定期举办机器人供需对接会,为被投企业提供验证技术可行性的机会。
吴中区还为被投企业打造了一个安心发展的环境。区内建设了苏州具身智能研究院、江苏省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苏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综合创新中心和苏州市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为机器人企业提供空间载体和测试场所,帮助初创企业在快速发展中减轻负担。
苏州吴中区通过专项基金和产业基金群的设立,推动机器人产业实现了从概念到量产的跨越。随着产业基金落地和应用场景开放加速,这里有望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版图中不可忽视的一极。吴中区的探索为地方政府如何通过资本赋能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范式。
于网络,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和立场。